数字校园解决方案以教师、学生、管理人员为主体,以教学、科研、管理活动为主要服务对象,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、信息高速流动,建设数字化教学、科研与管理环境。传统校园的基础上,以网络为基础,从环境、资源、到活动全部数字化,实现网上办公、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。学校在开展教育、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、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学校办学数字化、信息化和智能
基于SOA体系架构的全局服务模型来构建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,将学校的资源、数据、信息和应用流程,按照基于服务的方式整合起来,使它们之间彼此互相关联、数据共享、融通。
信息基础设施层—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
IT基础设施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打下硬件基础。主要包括校园网、服务器、存储设备等硬件、以及数据库、中间件等系统软件。
基础支撑平台层—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支撑
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支撑的技术平台,通过构建各种基础性的技术平台,使各应用系统建设能够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,实现应用之间的数据整合、应用整合、门户整合,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。
◆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,实现学校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实时和批量数据交换,实现应用系统到公共数据平台之间的数据采集和同步,从而建立学校统一的数据交换渠道。
◆ 通过公共数据平台,对学校的公共的核心数据进行统一管理,形成统一的信息标准,实现数据层面的整合和一体化。
◆ 通过服务整合平台,建立SOA架构的技术标准,采用ESB等成熟技术,实现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和跨部门的业务协同,实现服务层面的整合和一体化。
◆ 通过身份认证平台,建立学校统一的用户管理、权限控制以及用户身份认证,实现身份管理的整合和一体化。
◆ 通过校园门户平台,利用成熟的门户技术,使各应用系统能在前台形成一体,实现单点登陆和个性化服务,为学生、教师提供统一的教学、科研、校园生活和协作交流服务,实现校园服务的整合和一体化。
全局应用系统层——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果
应用系统是直接提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种应用系统,覆盖了学校在教学、科研、管理、服务等各个领域,是数字化校园成果的最终体现。按照主要使用对象和使用目的的不同,可以将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划分为三大类型:
◆ 业务管理类应用系统。主要面向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,为其日常的业务管理提供支持,是数字化校园的后台核心业务系统。主要包括:教务管理系统、科研管理系统、学生管理系统、资产管理系统、人事管理系统、财务管理系统等。
◆ 师生服务类应用系统。主要面向全体师生,为其提供教学、科研、生活、交流等各种服务,这些服务系统有的是管理类应用系统的延伸,有的则是需要协同多个管理系统提供全局性服务。
◆ 协作交流类应用系统。主要是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协作环境,使其能广泛的交流、沟通和共享资源。可以分为面向个人的交流空间,面向群组和团队的群组空间、以及面向大众的网上社区等。
◆ 决策支持类应用系统。主要面向学校各级领导和校领导,它通过充分利用公共数据平台的核心数据,利用主题查询、报表分析工具、商业智能工具等技术,灵活构建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支持。
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、网络技术、通讯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、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,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、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;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,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、管理创新,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、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。